潍坊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SCHOOL OF MARXISM WEIF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社会福利》课程标准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08-23
浏览次数:

社会福利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34010065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                   授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分:4                          学时:64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梁洁 2023.2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杨晓霞2023.2

一、课程定位

1、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定位及作用

《社会福利》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工作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与其他社会工作课程相比,本课程的目标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的基本内容,既有对内容的一般概述,又有对国外相关制度的延展性介绍,着力注重内容的完整性和基础性。本课程结合社会实际,介绍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的基本理论、我国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的基本政策与状况。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认识到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的重要性与关系,理解社会福利能够体现社会文明程度、体现一个社会的责任的意义。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社会福利是旨在改善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措施。它与社会保障、西方社会学理论、社区社会工作等息息相关。它是一门纯理论课程,该课程涉及内容极其广泛,而且极具应用性。在具体实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会面对多样化的服务对象,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时,需要在了解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和政策的基础上,满足服务对象的具体需求,为服务对象谋求福利,改善其生活水平并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另外,了解西方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思想与制度,对理解我国的社会福利发展历程、社会福利的指导思想具有总要作用。因此,《社会保障》、《西方社会学理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区社会工作》的知识为学习老年社会工作提供了知识基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中的不同年龄阶段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知识为学习和理解人们的需要、特点,分析需求产生的原因奠定了基础。《社区社会工作》的中的三大服务模式和社区背景资料的收集与分析等,为宏观上改变服务对象的成长、生活环境提供依据,从而在外部为服务对象创造良好的福利设施提供现实依据。因此,为今后学习《社区社会工作》、《社会福利》等课程做了铺垫。

二、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课程设计理念:紧紧围绕社会福利的实际需求,以培养专业认知和技巧为目标。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让学生系统掌握社会福利的基本理论、内容,同时也注重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精神和实践精神。在课程的内容编排、习题设计、课堂教学等方面,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力求使学生在学习社会福利了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地运用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社会福利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课程设计思路:全面系统讲授社会福利的内涵、特点、理论基础和各领域的具体内容及具体要求等。首先,介绍社会福利的内涵、特点、分类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社会福利。其次,讲授社会福利的理论,在介绍社会福利理论的基础上,介绍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理论解释具体问题。再次,介绍不同领域的社会福利内容,包括教育福利、妇女福利、儿童福利、疾人福利等。最后,讲解社会救助内容,包括灾害救助、法律援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住房救助等。

通过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综合运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课程讲授和案例分享,旨在使学生掌握社会福利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能够根据所学的社会福利理论知识分析、评估和满足服务对象的福利需求,培养学生更多关注中国现实生活的社会福利问题,关注我国社会福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最大限度的扩展学生的理论视野。

三、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的内涵、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公共福利、儿童社会福利、老年人社会福利、妇女社会福利、残疾人社会福利、城市社会救助、农村社会救助、灾害救助、城市住房救助、法律援助、慈善公益事业等内容。

2.技能目标:理解我国城乡社会救助的差异、分析我国城市住房救助的现实意义。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识到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的重要性与关系,理解社会福利能够体现社会文明程度、体现一个社会的责任的意义。

四、课程内容标准与要求

(按照课程教学目标及岗位职业素质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教学单元,并详细介绍单元课程的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的和教学基本要求。)

五、教学建议

教学中,既要保持基本内容结构的系统性,又要保持具体内容的相对开放性,不断吸纳最新的科研成果,不断进行课程内容开发,并持续的和社会福利制度和政策的发展现状相结合,达到课程内容整合、体系优化,形成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学模式。授课结构上突出以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的内涵为核心和出发点,专业知识逐步递进,由社会工作专业基础知识逐步扩展到各类各领域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情境和案例,将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置于实际的社会工作服务情境中,促进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六、课程实施条件

1.教师基本要求

教师具有社会工作、社会学、心理学、人口学等专业背景,认同并热爱社会工作专业,了解社会工作的基础知识与理论,有承担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授课经验,熟悉社会保障、西方社会学理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区社会工作等课程,具备助理社工师及以上的职业资格。关注社会福利服务事务,具有社会福利服务相关的实践经验等。

2.教学硬件环境要求

具有多媒体设备的教室。

3.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1)知识拓展(选学内容)赵映诚,《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9。陈良锦,《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唐丽娜,中国大学慕课《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2)练习。

七、评价建议

从学生的到课率、课堂互动情况、课程成绩、作业上交的及时性及完成情况等方面反应课程的受欢迎程度,及学生的评分和同事互评和领导评价等方面反应学生、同事和领导对授课教师的认可度。查看教师的教案、课件等教学材料,评估教师的备课质量、知识更新与扩展补充情况。此外,教师在课程结束时形成课程总结报告,总结授课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反思改进策略。

1.考核形式:平时考核(出勤+课堂表现+过程性考核)+期末考核

2.成绩构成:总成绩(100%)=平时成绩(50%)+期末考核(50%)


版权所有:潍坊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地址:山东省寿光市金光街1299号技术支持:山东潍科软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