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SCHOOL OF MARXISM WEIF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张瑜 石秋怡|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制度优化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4-10-18
浏览次数:

(本文转载自 思想教育研究 公众号)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通常被认为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切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随着互联网的影响从局部领域发展至整个社会,网络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1]82,网络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状态、交往空间和发展条件,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环境也相应发生变化。作为以网络为基础要素的整体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是一个由若干个子系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是指在网络社会中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种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自互联网诞生以来,网络环境呈现着不断发展演进的态势。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整体统一性、层次多样性和动态发展性的复杂系统:在空间维度上,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是基于现实向虚拟的延伸,由线上的虚拟社会与线下的现实社会相互联系和作用而形成的虚实互动空间;在交往维度上,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是在网络主体普遍交往实践的基础上,基于交往关系的差异而形成的多样化社交网络场域;在技术维度上,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是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演进下,由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人机交互系统驱动的智能社会环境。针对网络环境的复杂状况,必须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以协调、维系和稳固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在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下运行。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许多关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制度和文件,既有顶层设计又有具体操作细则,制度化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一个鲜明特征。制度建设不仅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完善,而且有助于创造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良好环境。在当前信息技术不断革新演进的时代趋势下,以制度优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和谐、有序、协调的网络环境,是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深化,实践不断提升人们的认识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高度。善于总结和运用历史与实践的经验,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从经验中不断获得思想智慧和精神滋养、永葆创新活力的应有态度和科学方法。党对宝贵经验的总结和运用,具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站位高度和政治自觉高度。

习近平指出:“思想教育要结合落实制度规定来进行,抓住主要矛盾,不搞空对空。”[2]95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网络环境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一)空间维度:制度优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虚实空间和谐发展的关键举措

从空间构成上看,网络环境兼有虚拟性和现实性的双重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是一个由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相互联系和交互作用而构成的虚实空间,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既存在着统一性,又存在着对立性。虚实和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目标,只有两者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教育的整体效果才能实现。制度优化是虚拟与现实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的有力保障,有助于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更为和谐的网络空间。

一是制度优化有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从“实”入“虚”,加强和巩固网络阵地建设。自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场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的线下空间拓展至虚拟空间,开辟了新的平台和阵地。然而,传统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模式并不能直接移植到网上,线下教育活动在向线上延伸和转换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适应性挑战。制度优化在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延伸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不仅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适应和把握虚拟空间特有的信息传播规律,还能有效管理和规范虚拟交往的复杂性,为实现网络环境的良性发展提供保障。二是制度优化有助于以“虚”强“实”,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新的资源和手段。虚拟空间并不是仅仅作为现实空间的映射而存在,虚拟亦可以对现实产生实质影响,而制度正是虚拟空间的各种资源有效服务于现实教育教学的关键调度手段。一方面,制度优化能够有效搭建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联结,促进两者间的贯通,确保新兴技术的有序引入与使用,提高网络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效率与安全性。另一方面,制度优化能够促进传统教育资源与新兴网络资源的结合运用,通过建立和完善内容供给、审核引导等各项制度,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的集成与共享。三是制度优化有助于虚实和谐,促进现实与虚拟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与融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空间,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互为依托、有机结合、相互作用,虚实统一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空间之间的双向互动及共生关系,既强调两者交融交互的融合形态,又要求虚实空间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正向协同效果。制度优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虚实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二)交往维度:制度优化是网络场域教育活动有序开展的有力保障

从交往实践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是一个建立在主体的普遍交往实践基础之上的新型社交场域。由于新媒体的发展以及社交网络的深度应用,互联网内各主体的交互模式和交往关系发生巨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网络交往环境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发展态势,形成了科层型交往场域、公社型交往场域、广场型交往场域等不同类型社交场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能够促进各类交往场域的有序发展和交往关系的有效协调。

一是制度优化有助于提升科层型交往场域正面教育引导的规范性与影响力。科层型交往场域是指具有明确层级结构的正式组织内交流与互动的网络延伸场所。在这些场域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者通常担任着信息源或“把关人”的角色,居于主导地位,可以通过新闻报道、理论讲授、信息发布等方式向受教育者提供各种教育信息内容,起到旗帜鲜明进行正面宣传的作用。因此,科层型交往场域成为网络公共空间中正面宣传教育的主阵地,不断发挥科层型交往场域的正面影响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制度优化通过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和操作流程,能够显著提升科层型交往场域中正面教育引导的系统性和有效性。二是制度优化有助于推动公社型交往场域圈层间的信息交互与沟通交流。公社型交往场域是指因兴趣、感情联系或共同目标聚合而成的网络社群或团体进行互动的媒介场所。公社型交往场域中成员处于平等地位,交流和互动主要依靠共同的兴趣或目标来维系,而非严格的层级结构。正是由于其交流的开放性、多样性、自由度,以“趣”类聚的公社型交往场域已成为当前青年网民网络生活的主要场域。对此,“要建设好青少年聚集的网络平台”[1]78,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与吸引力,而制度优化通过设立有效的信息管理和交互机制,为公社型交往场域成员间的沟通合作提供渠道,有助于提升场域整体互动质量和凝聚力。三是制度优化有助于增强广场型交往场域言论表达的有序性与矛盾疏导的有效性。广场型交往场域是指在网络空间中类似于公共广场的媒介场所,主要特点是参与主体之间不熟悉、交往关系兼具随机性与不稳定性,常见的广场型交往场域包括新闻网站的评论板块、视频平台(包括短视频)的评论区等开放讨论板块。这个场域通常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主要围绕重大新闻、突发事件或热点话题形成一种开放的网络公共讨论空间。但正由于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复杂性,广场型交往场域往往面临着信息过载、舆论极化以及思潮博弈等问题。各类热点事件包含的意识形态风险、冲突风险极易叠加变异,造成危机后果。“如果价值观层面出问题,最终会颠覆利益层面的制度认同。”[3]面对风险挑战,必须不断加强完善网络生态治理体制机制建设,规范网络公共空间的表达和参与行为,以制度优化推进良好的网络舆论生态建设。

(三)技术维度:制度优化是智能社会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技术发展上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数字技术的应用,以智能革命为驱动力量的智能社会逐渐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客观现实。[4]网络社会在技术维度上经历了从数字化、网络化到智能化的发展历程,面对环境的演进变化,制度优化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提供坚实保障,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在各个发展阶段的衔接顺畅,避免技术变革可能带来的混乱和不适应,使得创新发展的步伐更加稳健。

一是制度优化有助于固化教育数字化转型经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形成长效化的网络育人体系。伴随计算机革命对社会环境的数字化改造,生产生活领域的信息化进程加速,思想文化内容通过数字化转变为丰富多样的多媒体形式。在这一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渐嵌入数字化进程之中,数字化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内容、目标、方式、情境等要素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内在结构发生深刻转变,形成以数字信息和多维场景为驱动的新生态”[5]。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质上是构建人机融合的崭新教育系统,制度建设有助于固化数字化建设的经验,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体系建设。二是制度优化有助于把握网络化互联机遇,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网络化是指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物与物之间的互联,从人际互联、人机互联到万物互联,网络化的范围进一步扩展,世界进入了“以5G网络技术为先声,以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为基础的‘万物互联’时代”[6]。网络化技术发展下的万物互联本质上是一个高度复杂和动态变化、普遍连接的系统,其中涉及多方主体和多层次的互动关系。这种复杂性要求制度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便及时响应和调整。通过制度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网络化带来的复杂性。一方面,网络化互联带来的机会往往是跨越传统领域和界限的,涉及多领域的协同与融合。制度优化通过消除不同领域之间的制度壁垒,促进跨部门、跨领域的协作,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利用。这种优化可以有效发挥网络化互联带来的协同效应,充分挖掘其潜在价值,从而实现集体智慧最大化。另一方面,网络化互联中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依赖于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制度保障。制度优化能够通过建立明确的规则和标准,确保各参与方在一个透明、公正的环境中进行合作与创新,减少摩擦和冲突,从而提升整体效能,推动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的深入发展。三是制度优化有助于规避智能化技术风险,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安全稳健发展。当前,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深度融入生产生活,对社会和人的发展产生复杂的影响,加强制度建设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其一,制度建设有助于避免技术滥用造成人的异化,从而将人工智能技术的工具属性与人的发展需要、教育的价值属性相匹配,推进技术为民。其二,制度优化有助于避免技术发展的盲目性和自发性,以制度引导技术创新回应社会需求,促进技术向善。其三,制度优化有助于防范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通过加强和完善网络治理体系建设,强化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制度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制度优化面对的问题挑战

网络环境是一个多元复杂的生态系统,制度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当前,存在着机制缺陷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虚实和谐、多元场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隔阂、技术变革引发思想政治教育的安全风险等现实问题,对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机制缺陷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虚实和谐

一是虚实空间连接机制存在脱节,影响虚实空间教育活动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虚实空间的连接机制是关联思想政治教育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基础层次,重点在于打破虚拟与现实教育之间的隔阂,确保现实空间的教育内容能够顺利传递至虚拟空间,而虚拟空间中的教育实践活动能拥有现实支持。当前,虚实空间的连接机制尚存在不足。从一致性的角度来看,虚实空间的关联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设计,线上与线下教育活动的进度和要求常常不匹配,导致教育实践中容易出现线上内容碎片化、线上线下教学环节不协调等问题,使得虚拟空间中的教育内容难以有效承载现实教育的深度;从连贯性的角度来看,虚实空间中的教育活动虽然有可能互相补充,但由于两者之间的互动方式和反馈机制存在不一致性,导致连接的效果不够理想,难以形成连续的教育链条。二是虚实空间交互机制不完善,影响虚实空间教育活动的参与性和协调性。网络空间交往机制是关联思想政治教育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中间层次,旨在促进虚实空间教育的协调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还在于促进价值观的内化与行为的养成,这就要求通过有效的交互机制来形成虚实协调的教育环境。目前,一些学校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侧重于基础设施或技术层面的建设,注重技术迭代、硬件升级、数字转型,而对于网络虚拟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缺乏制度设计和激励机制,导致学生在校园信息化建设中的参与度低,其数字发展的需求无法得到全面满足;在教师教学方面,数字空间的建设虽然提供了实现大规模在线教学的资源,但与现实空间教学活动的结合往往缺乏相应的制度支持,使得虚拟和现实教学之间的联动性和适应性较差。三是虚实空间融合机制有待完善,影响虚实空间教育内容的整合性和创新性。虚实空间融合机制是关联思想政治教育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最高层次,旨在建立虚拟与现实紧密结合、共生发展的整体育人环境。这一融合在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互联网+”行动计划和“数字中国”等战略,强调了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深度融合,从而“促进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7]。当前,虚实融合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有待解决。一方面,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已经从工具性的应用发展至数字化环境的建构,然而与之相应的教育教学模式尚未完善,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之间仍然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另一方面,虚拟与现实的融合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来逐步进行探索实现,而当前在基础设施、资源整合等方面虽然有了一定进展,但技术层面的创新尚未充分转化为现实应用,制度框架在实际操作中仍有待完善,仍需要进一步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的虚实融合共生、功能互补、作用互益的生态体系。

(二)多元场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隔阂

一是正面宣传主阵地与社会多元舆论场的互动机制有待加强。网上舆论工作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积极推进网上舆论宣传引导阵地建设,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与此同时,网民通过自媒体空间表达多元化的声音,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社会多元舆论场。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这两个舆论场之间的互动机制尚不完善,“尤其是重大突发事件、舆论监督、政务公开三个领域最易造成‘两个舆论场’的脱节”[8]59,社会舆论场中的不满、质疑甚至对立情绪得不到及时回应和疏导,容易导致社会公众对主流宣传的抵触心理,进而削弱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和认同。二是圈层化社群的共识凝聚机制亟待完备。在各类网络社群中,“特有的圈层话语体系是稳定圈层化交往、建构起圈内同质性、固化圈层的排他性和异质性的重要方式”[9]。社群信息过滤机制、成员准入机制、算法推荐机制等在保持社群内部一致性的同时,也排斥了外部的多样性观点,使得不同圈层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变得更加困难,容易导致群体撕裂和社会对立。对此,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打破网民的刻板印象和偏见,遏制圈层极化现象,构建凝聚共识的有效机制。三是网络舆论生态的治理机制尚未健全。随着社交新媒体、即时通信网络的不断发展应用,在社会重大新闻或热点事件发生后,网络空间通常会引发大规模的群体讨论。各种社会思潮通过网络平台迅速传播与扩散,进而形成极为复杂的舆论生态。与此同时,未经验证的信息、情绪化的言论,以及片面的观点在短时间内广泛扩散,进而导致谣言和误导性信息的泛滥,产生诸如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各种网络失范现象。这些现象不仅破坏了正常的网络秩序,还严重损害了公共讨论的理性与健康。针对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制度和机制建设,持续完善网络舆论生态治理体系。

(三)技术变革引发思想政治教育的安全风险

一是技术发展的导向机制不健全,存在“技术空心化”的风险。在网络技术发展的过程中,科学理论指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技术创新提供系统性框架和方向性指引,强调技术应服务于人类和社会的整体利益。然而,在市场逻辑和资本逐利性的驱动下,技术发展往往优先满足市场需求,而忽视了价值导向和伦理考量,从而导致了技术发展方向的不可预测性和偶然性。这种情况下,技术创新可能与社会发展目标相脱节,产生“技术空心化”的问题,即技术进步形式上看似繁荣,但实际上未能为社会和人类带来实质性的利益和福祉。导致技术进步未能与社会整体利益相协调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技术发展导向机制的约束,既体现在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也体现在制度规范的不完善,使得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价值导向。二是技术应用的规范机制不完善,加剧“数字鸿沟”风险。技术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渗透于社会各个角落的隐蔽权力。如算法黑箱通过对数据的筛选和信息的推荐,逐步引导个人的认知和行为,容易形成“技术歧视”的无形枷锁。一些社会群体容易在技术浪潮中陷入到更加被动的境地。从历史上看,工业革命时期先进机器设备的引入大幅提高了工厂生产效率。但与此同时,大量的工人被迫进入工厂,成为廉价劳动力。他们不仅失去了在传统手工业中的自主性,还由于技术的变革面临失业和贫困的威胁。这种因技术应用而引发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在社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背景下仍需要给予高度关注,一些技术应用一味追求商业利益,加剧信息、知识以及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造成新的“数字鸿沟”。因此,健全技术应用的规范机制,促进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技术应用服务于社会福利和公共利益,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三是技术安全的保障机制有待提升,存在“意识形态侵蚀”风险。美国学者马尔库塞认为:“科学和技术的历史成就使得将价值转移到技术工作中成为可能”[10]95。在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谓的“技术中立”常常成为掩盖文化霸权与意识形态扩张的外衣,各种传播媒介被包装为中立的文化传播工具,将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渗透到全球。当前,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成为网络发展的前沿,新兴技术的安全漏洞和防护不足带来新的意识形态渗透风险,AI生成内容的意识形态问题不容忽视,AI产品可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青少年学生的认知和思维中,给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制度优化的路径探索

伴随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创新应用的发展形势,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面对的挑战日益复杂。当前,需要以制度完善营造虚实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虚实环境、以制度牵引打造规范有序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交往环境、以制度创新塑造健康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智能环境,努力建设风清气正的网络精神家园。

(一)以制度完善营造和谐共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虚实环境

网络环境的优化着眼于虚拟和现实空间的协调发展,确保两者之间的互动流畅,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稳定的条件。其中,虚实连接是基础,主要解决虚拟与现实空间的协调发展问题;虚实互动是纽带,主要旨在推动虚拟与现实的双向联动;虚实融合是目标,主要追求虚拟与现实空间的融合共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环境的优化,需要在已有的各项立法、规则的宏观性规定基础之上,进一步细化虚实连接、虚实协同、虚实融合的机制,逐步构建起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化、稳定化运转的虚实和谐制度体系。

一是完善虚实连接配合的制度链条,实现虚实空间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都是集客观实在性、文化表征性、社会历史性于一体的复杂多重空间,只有构建多层面连接配合的制度链条,才能使虚实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实现一体化。其一,构建规范的技术标准体系和数据互联机制是实现虚实连接的基础环节。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进程中,要注重建设统一的技术标准与数据互联互通流程,确保虚实空间教育活动在技术层面实现一致性和兼容性,提升虚实空间连接技术支持的有效性和系统整合的能力。其二,强化组织保障是落实虚实连接的核心环节。虚实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应进一步加强组织统筹,实现系统集成,进一步推进各级党政管理、教学科研与技术部门的协作,更好地发挥“双线教学”合力育人、协作共进的效果。其三,建立统一的评价机制是保障虚实连接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应统筹设计线上与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并建立线上线下教育教学协调状况的评价反馈机制,确保虚实空间连接配合的顺畅高效。二是完善虚实交互的协同制度,形成虚实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在政策协同层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原则和路径,通过专门的政策文件为虚实协同提供方向性指导,确保虚拟与现实教育空间在政策层面上的统一性与一致性。在技术协同层面,应建立由教育、科技、信息等多部门参与的协作机制,汇聚政府、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等多方力量,开展联合研究、规划咨询、产品研发等协同创新项目,形成跨平台和跨空间的信息共享、技术衔接的合作体系。在资源协同层面,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促进线上线下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加快虚拟教研室的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强化教学资源和研究成果的共同创建与利用,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三是完善虚实优势互补的融合制度,营造虚实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生态。习近平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1]378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要以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发展,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由“混合并存”走向“融合共生”。这里的“共生”不仅是指两者的结合,更是强调通过融合而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创造出一个更加有机的教学生态系统。为推动这一发展,需要深入挖掘线上与线下教学的各自优势和特点,“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机制,形成良性互动格局”[12]。

(二)以制度牵引打造规范有序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交往环境

制度建设是营造风清气正网络交往环境的重要保障。网络空间多样化的交往场域增加了网络生态治理的复杂性,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场域的特点,针对各个交往场域的主要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机制建设,打造规范有序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交往环境。

一是深化“两个舆论场”之间的互动机制建设,“以制促通”推动国家意志和民众意愿的贯通转化。“两个舆论场”通常指的是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两者之间的主要矛盾主要表现在主流宣传引导与多元社会舆论之间的矛盾。其中,主流宣传引导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构建健康和谐网络环境的主导力量。“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13]是进一步促进“两个舆论场”良性互动、加强舆论引导制度建设的重要方向。一方面,通过制度建设统筹正面引导和舆情应对,“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13],健全政府新闻发布制度、新闻发言人制度,确保在突发事件中主流声音能够迅速传播,并开展及时有效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另一方面,不断完善舆论监督的制度和机制建设,做好社情民意工作,广泛凝聚社会共识。二是健全圈层间凝聚共识的机制建设,“以制规行”促进不同群体间的能动联结。习近平指出:“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4]301。面对网络社群交往形成的“圈地自萌”现象,凝聚共识的关键在于突破圈层之间存在的信息壁垒和认知隔阂,创建不同圈层之间互动与交流的渠道。一方面,设立有效的网络信息内容规范制度,通过发布审核、内容审核与分级管理等机制,为信息流通制定规范,预防极端化观点的产生和蔓延;另一方面,依托内容分发机制、信息传播扩散机制等,推动圈层间信息流通、交流互动,促进各方在焦点问题上形成共识。要注重“形成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13],根据不同社会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三是完善网络舆论的治理机制,“以制增治”确保网络空间主流思想舆论巩固壮大。为应对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国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从无到有,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网络公共舆论治理既要通过“软治理”策略引导舆论,又要通过“硬保障”措施维护网络秩序。一方面,健全网络舆情应对长效机制,确保能在初步信息传播阶段,及时识别和纠正不良信息的误导;在极端观点出现阶段,通过监测和干预措施,及时遏制极端观点的蔓延,防止其对公众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基于《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等网络治理系列政策法规,明确网络信息传播的法律责任和违规行为的惩罚措施。在明确红线基础上,通过建立健全统筹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工作机制,对网络信息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监测和调控,有效预防和化解网络舆论中的负面影响,构建清朗的网络舆论生态空间。

(三)以制度创新塑造健康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智能环境

从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到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15],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在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赋能下,网络环境的智能化成为未来发展趋势,而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来塑造健康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智能环境,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是强化以人为本的技术发展导向制度建设,营造智能向善的人机和谐发展环境。2024年3月21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首个关于人工智能的全球决议《抓住安全、可靠和值得信赖的人工智能系统带来的机遇,促进可持续发展》,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16]强化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发展导向,首要的是落实在制度保障方面。我国应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政策以及诸如《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行业治理规范基础上,明确技术伦理框架体系,确保技术开发符合社会伦理和法律规范;建立全面的技术评估体系,评估技术对社会和伦理的长期影响,确保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能够不断调整和优化。同时要完善技术发展的导向机制建设,健全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完善政产学研结合机制,让智能科技直面发展痛点与难点,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和社会影响力,避免技术发展的偏离,确保其符合教育目标和社会价值导向。二是创新均等化技术运用的保障制度与机制,营造公平普惠的数智技术应用环境。在法律约束机制方面,应进一步完善《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并制定专门的智能技术运用法规,设立相应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防止技术对个体权益的侵犯。在监督保障机制方面,应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强化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责,建立智能技术应用的动态监管机制,实时监测技术应用的社会影响,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公平现象,推动社会监督的广泛参与,鼓励公众和社会组织对智能技术的应用进行监督和反馈。在技术教育普及机制方面,构建技术教育普及制度、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制度、技术培训推广制度,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养,减少技术滥用和技术异化现象的发生。三是拓展智能化网络安全的防范体制机制,营造安全稳定的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环境。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更为复杂的风险问题,必须发展和采用新的防护策略和措施,“推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13]。一方面,以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来研判、防范技术风险,通过“双备案”制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安全基本要求等政策规定,实现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全链条监管,以确保网络新技术安全、可靠、可控;另一方面,以科技赋能网络安全防范,构建智能化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机制,通过智能化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研判机制、安全风险预警机制、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阻断机制协同运作,从研判、预警到阻断形成全方位的防护网络,营造安全稳定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环境。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2]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3] 侯惠勤.论意识形态风险及其防控[J].阅江学刊,2022,(5).

[4] 孙丹阳,李雪娇.智能社会建设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内在逻辑与推进策略[J].经济发展研究,2023,(3).

[5] 赵丽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范式构建与优化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2022,(2).

[6] 唐魁玉.万物互联时代的兴起及其边缘算法效应[J].学术前沿,2020,(5).

[7] 教育部 中央网信办 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 人民银行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36150.htm,2021-07-01.

[8] 李宗建.新媒体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机制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9] 陈帅.论当代青年的圈层认同感的话语建构[J].中国青年研究,2020,(11).

[10] [美]马尔库塞(Marcuse,H.).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2] 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7/15/content_526964.htm,2020-07-16.

[13]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

[14]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15] 李强.政府工作报告——二〇二四年三月五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N].人民日报,2024-03-13.

[16] 联合国大会.抓住安全、可靠和值得信赖的人工智能系统带来的机遇,促进可持续发展[EB/OL].联合国数字图书馆,https://digitallibrary.un.org/record/4043244?v=pdf,2024-03-21.




版权所有:潍坊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地址:山东省寿光市金光街1299号技术支持:山东潍科软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