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SCHOOL OF MARXISM WEIF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行走的历史课:中国古代史实践课程探访诸城文化瑰宝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5-06-10
浏览次数:

为深化中国古代史教学的实践维度,我校历史系师生于近日开展中国古代史实践课程,潍坊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副院长杨晓霞以及历史学专业教师赫坚、周其厚带领历史学专业43名学生走进诸城,参观诸城市尚德民俗博物馆、诸城市博物馆及臧克家故居,在“行走的课堂”中触摸历史温度、厚植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

在尚德民俗博物馆,尚德民俗博物馆馆长袁增海为我们介绍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和他的个人经历。


袁增海馆长父亲就有此习惯,所以他本人对收集文物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官方的档案馆、博物馆不同的是,袁增海馆长的博物馆注重收藏小人物、小历史的民间历史。袁增海馆长认为对民间文物古件的搜集、保护与传承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一种国家民族情怀。而这些看似是属于家庭个人的小物件,但凝聚起来是整个社会的历史。同时,袁增海馆长对我们历史学专业的同学寄以厚望,他认为他收藏的这些珍贵文物要作为专业的历史资料使用或研究,需要历史学专业同学的协助与共同努力。


袁增海馆长三十年多年来收集了四五万余件老物件,从一百多年前的“过继文书”到六十年前的农村账目,再到四十年前的音像资料、农用品及家常老物件等等,从多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民俗文化。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物载岁月,存真尚德"的治馆理念。


下午,师生来到诸城市博物馆,诸城市博物馆的文物矩阵则呈现出更为宏大的文明脉络,向我们展示了诸城市这漫长的历史。例如战国公孙朝子编钟以七件镈钟的罕见组合震惊考古界,内壁的调音锉痕见证着两千年前乐师的匠心;镇馆之宝卢舍那佛头像“北朝第一笑”的神秘表情,无一不展现中国艺术与文化的巅峰造诣。师生们在浏览的过程中,认真的听取讲解员的讲解,在历史文物领会诸城人民的劳动智慧与坚韧品质。


最后一站到达臧克家故居,从“数学零分被闻一多破格录取”的文坛佳话到《泥土的歌》等抗战诗抄,学生感悟“真诗在民间”的赤子之心、了解臧克家文学救国的历史故事。故居内复原的明代红木书桌,曾见证诗人创作《有的人》的灵感迸发。展厅中《老马》手稿的斑驳墨迹,与《三代》诗中“在土里洗澡—流汗—葬埋”的农民命运形成互文。特别设立的入党誓词展墙,将诗人“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追求具象化,让同学们深刻理解到文学创作与时代脉搏的紧密关联。


此次实践课程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通过“器物—文字—空间”的三维叙事,使学生在触摸历史肌理的过程中,建立起对中华文明的立体认知。正如赫坚教师所言:“诸城的每一件文物都是活着的历史教科书,它们不仅教会我们如何解读过去,更启示我们思考如何在当代传承文明基因。”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仅要读好‘有字之书’,更要读好‘无字之书’,用专业知识讲好中国故事。”


版权所有:潍坊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地址:山东省寿光市金光街1299号技术支持:山东潍科软件科技有限公司